很多人久坐、受凉后总被 “腰臀不适” 缠上 —— 腰骶部又酸又胀,弯腰费劲,甚至频繁起夜、大便不调,其实这是足太阳膀胱经气血瘀滞、下焦功能失调所致。今天要讲的 “八髎穴”,是膀胱经上的 “腰臀调理组合穴”,由八个穴位组成,专门疏通下焦、缓解腰臀问题,每一个功效都有千年古籍佐证,普通人在家按一按,就能让腰臀轻松起来。
一、八髎穴:膀胱经的 “下焦通调组合”,2 步找准零门槛1. 穴名玄机:为啥叫 “八髎”?“八” 指数量,即八个穴位;“髎” 是 “骨隙、凹陷” 之意,因这八个穴位均位于骶骨的凹陷中,故得名。八髎穴分为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,左右各四,共八个,分别对应第 1-4 骶椎棘突两侧的凹陷,是调节下焦气血、改善腰臀与泌尿肠道问题的核心组合穴。
2. 定位超简单:跟着 “骶骨凹陷” 找,10 秒搞定不用记复杂尺寸,盯着骶骨(腰臀连接处的骨性凸起)就能找对,新手也能一次成功:
1. 第一步:双手摸腰臀下方,找到脊柱末端的骶骨,骶骨表面有 4 个明显的凹陷,对应第 1-4 骶椎棘突;
2. 第二步:在每个骶椎棘突两侧约 0.5-1 寸处(约自己半根到 1 根食指宽度),每个凹陷旁各有一个穴位,从骶骨上端到下端依次为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,左右各四,共八个,按压有明显酸胀感,这就是八髎穴(按对了会觉得 “腰骶部一下子放松了”)。
图片
3. 经络特性:膀胱经的 “下焦清道夫”八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 “腰骶段的关键枢纽”,膀胱经循行下焦(腰、臀、泌尿、肠道),下焦气血瘀滞时,易在此 “堵塞”:
3. 从调下焦看,它能直接 “疏通腰骶气血、调节泌尿肠道功能”—— 针对腰酸、尿频、便秘,像 “给下焦'通了路’”;。
4. 从护腰臀看,它能放松腰骶肌肉 —— 缓解久坐后的腰臀酸胀,尤其适合上班族、宝妈;
5. 从通气血看,它能带动下焦气血流动 —— 改善下肢麻木、无力,让身体更灵活。
二、八髎穴的 4 大核心功效:每一个都有古籍撑腰八髎穴的功效不是凭空说的,从晋代《针灸甲乙经》到明代《针灸大成》,历代权威医书都有明确记载,和现代人 “久坐腰酸、下焦不适” 的场景高度契合。
1. 缓解腰骶酸痛:久坐不 “腰臀发沉”古籍依据
《针灸甲乙经・卷之七》:“上髎主腰痛,骶骨痛,大小便不利;次髎主腰痛,下利赤白,女子带下;中髎主腰痛,大便难,小便淋沥;下髎主腰痛,肠鸣,泄泻。”
(译文:上髎穴主治腰部疼痛、骶骨疼痛、大小便不顺畅;次髎穴主治腰部疼痛、大便带血或带黏液、女性白带异常;中髎穴主治腰部疼痛、大便困难、小便点滴不尽;下髎穴主治腰部疼痛、肚子咕咕叫、腹泻。)
现代适用场景
6. 久坐用电脑 8 小时,腰骶部像 “压了块石头”,起身要扶着腰;
7. 抱孩子、弯腰干活后,腰臀酸胀难忍,转动身体时 “咯吱响”;
8. 秋冬受凉后,腰骶部刺痛,热敷后能稍微缓解(排除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)。
作用原理
作为 “腰骶核心组合穴”,八髎穴能直接疏通腰骶经络、放松肌肉。久坐或受凉导致腰骶气血瘀滞,肌肉紧张,就会引发酸痛,按揉八髎穴能打通气血、缓解紧张,像 “给腰臀'松了绑’”,3 分钟左右酸胀感就能减轻。
2. 改善尿频尿急:白天不 “频繁跑厕所”古籍依据
《千金要方・卷三十》:“次髎、中髎主小便不利,尿频,尿急;下髎主小便淋沥,遗尿。”
(译文:次髎穴和中髎穴搭配,主治排尿不顺畅、小便次数多、小便急迫;下髎穴主治小便点滴不尽、尿床。)
现代适用场景
9. 久坐办公时,1 小时就要去 1 次厕所,喝水后尿频更明显;
10. 紧张、焦虑时,尿意突然来袭,来不及去厕所就有漏尿感;
11. 秋冬季节受凉后,尿频加重,白天排尿次数超过 8 次(排除尿路感染)。
作用原理
下焦气血瘀滞影响膀胱功能,导致膀胱固摄失常,就会引发尿频尿急。八髎穴能调节下焦气血、增强膀胱收缩力,像 “给膀胱'加了锁’”,按揉 2 分钟左右,尿意感会减轻,排尿间隔能延长。
3. 改善便秘腹泻:肠道不 “紊乱不适”古籍依据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・卷四》:“上髎主大便不利;中髎主大便难,小便淋沥;下髎主肠鸣,泄泻,便秘。”
(译文:上髎穴主治大便不顺畅;中髎穴主治大便困难、小便点滴不尽;下髎穴主治肚子咕咕叫、腹泻、便秘。)
现代适用场景
12. 久坐后便秘,3-5 天没便意,蹲厕所半小时也排不出来;
13. 吃了凉的、辣的食物后,突然腹泻,一天跑 3-4 次厕所;
14. 压力大时肠道敏感,便秘腹泻交替出现(排除肠炎急性期)。
作用原理
下焦气血不畅影响肠道蠕动与功能,就会引发便秘或腹泻。八髎穴能疏通肠道气血、调节肠道功能,像 “给肠道'顺了气’”,按揉 1-2 分钟,便秘者会有便意,腹泻者次数会减少。
4. 缓解下肢麻木:走路不 “腿沉无力”古籍依据
《针灸大成・卷六》:“八髎主腰痛,骶痛,下肢痹痛,麻木,无力。”
(译文:八髎穴主治腰部疼痛、骶骨疼痛、下肢麻木疼痛、无力。)
现代适用场景
15. 久坐后下肢发麻,站起来时 “腿像踩了棉花”,缓几秒才能恢复;
16. 走路久了后,小腿麻木,伴随轻微酸痛;
17. 腰椎不适牵连下肢,偶尔麻木,按压腿部会加重(排除腰椎间盘突出严重期)。
作用原理
腰骶气血瘀滞牵连下肢经络,导致气血供应不足,就会引发麻木无力。八髎穴能疏通腰骶气血、带动下肢气血流动,像 “给下肢'通了血’”,按揉后麻木感会逐渐消失,走路更有力。
三、3 组实用配伍:1+1>2,不同问题这么配八髎穴单独按就管用,搭配其他 “好找、好用” 的穴位,效果能翻倍,每一组都有古籍依据,在家就能操作。
1. 八髎 + 肾俞:腰酸尿频 “黄金组合”配伍依据
《千金要方》记载肾俞穴 “主肾虚,腰痛,尿频”,与八髎穴一上一下(肾俞在腰,八髎在腰骶),上下配合补肾气、通腰骶,双重改善腰酸尿频。
具体操作
18. 穴位位置:肾俞穴在第 2 腰椎棘突两侧约 1.5 寸处(腰部两侧髂嵴连线平对第 2 腰椎);
19. 按揉方法:腰酸尿频时按,先按八髎穴 3 分钟(掌根整体按揉,酸胀不疼),再按肾俞穴 2 分钟(左右腰部各 1 次);
20. 适用场景:久坐腰酸、夜尿多,按完腰不酸了,夜间起夜也减少。
2. 八髎 + 天枢:便秘腹泻 “强效组合”配伍依据
《针灸大成》中天枢穴 “主腹胀,便秘,泄泻”,与八髎穴一背一腹(八髎在腰骶,天枢在腹部),前后配合调肠道、改善排便问题。
具体操作
21. 穴位位置:天枢穴在腹部正中线,肚脐两侧约 2 寸处(约 3 横指宽度);
22. 按揉方法:便秘或腹泻时按,先按八髎穴 3 分钟,再按天枢穴 2 分钟(顺时针揉,便秘可稍用力,腹泻宜轻柔);
23. 适用场景:久坐便秘、吃凉腹泻,按完肠道顺畅,排便更规律。
3. 八髎 + 委中:腰骶下肢不适 “舒缓组合”配伍依据
《铜人图经》中委中穴 “主腰痛,下肢痹痛”,与八髎穴一上一下(八髎在腰骶,委中在膝盖后),上下配合疏腰骶、通下肢,缓解麻木酸痛。
具体操作
24. 穴位位置:委中穴在膝盖后方 “腘横纹” 正中央凹陷处(膝盖弯曲时,腿后侧横纹中点);
25. 按揉方法:腰骶下肢不适时按,先按八髎穴 3 分钟,再按委中穴 2 分钟(轻拍或按揉);
26. 适用场景:久坐腰骶酸、下肢麻,按完身体更灵活,麻木感减轻。
四、3 种在家推拿手法:简单易学,新手也能会八髎穴是组合穴,手法主打 “温和、便捷”,不用工具,用掌根或拳头就能按,坐着、趴着都能操作,针对不同场景设计。
1. 掌根整体按揉法:日常缓解腰骶不适操作步骤
27. 姿势:趴着或坐在椅子上,腰臀放松;
28. 手法:双手掌心搓热,用掌根覆盖在八髎穴区域(整个骶骨两侧),顺时针打圈按揉,频率每分钟 40 次左右,像 “轻轻揉腰骶”;
29. 力度:以 “有酸胀感但不疼” 为准,避免用力过猛,尤其腰骶敏感者,轻柔按揉更舒适;
30. 时间:每次按 3-5 分钟,每天久坐后或睡前按 1 次(缓解一天的腰臀疲劳)。
适用场景
日常预防久坐腰骶酸、轻微尿频,适合上班族、宝妈。
2. 点压分按法:针对性改善便秘尿频操作步骤
31. 姿势:趴着,腰臀肌肉完全放松;
32. 手法:用拇指指尖分别点按上、次、中、下髎,每个穴位点按 3 秒、松 1 秒,依次循环,重点按揉次髎(改善尿频)和中髎(改善便秘);
33. 力度:比整体按揉稍重,但别疼到皱眉,按到穴位有酸胀感即可;
34. 时间:每个穴位按 1 分钟,左右各一次,共 4-8 分钟,尿频或便秘明显时按。
适用场景
针对性改善尿频、便秘,快速缓解不适。
3. 拳头滚揉法:深层疏通腰骶操作步骤
35. 姿势:趴着,双腿伸直;
36. 手法:双手握拳,用拳背(靠近小指一侧)贴在八髎穴区域,轻轻滚揉,像 “用拳背按摩腰骶”,往返 10-15 次;
37. 辅助:滚揉前用热毛巾敷腰骶 3 分钟,让肌肉放松,效果更好;
38. 时间:每次滚揉 3 分钟,每周 2-3 次,适合腰骶酸沉反复的人。
适用场景
长期久坐导致的腰骶顽固酸胀、下肢麻木,深层疏通后更轻松。
五、古籍记载考证:4 本权威医书,真实不掺假八髎穴的功效有明确历史依据,以下 4 本古籍都是中医界公认的 “权威教材”,原文可查、可验证。
1. 《针灸甲乙经》(晋・皇甫谧)
原文
“上髎主腰痛,骶骨痛,大小便不利,女子绝子;次髎主腰痛,下利赤白,女子带下,无子;中髎主腰痛,大便难,小便淋沥,女子绝子;下髎主腰痛,肠鸣,泄泻,便秘,女子带下。”
解析
最早详细记载八髎穴分穴功效的文献,首次明确上、次、中、下髎分别针对腰骶痛、泌尿、肠道、妇科问题,奠定了八髎穴 “下焦调理组合” 的定位。
2. 《千金要方》(唐・孙思邈)
原文
“次髎、中髎主小便不利,尿频,尿急;下髎、天枢主肠鸣,泄泻;上髎、肾俞主腰痛,骶痛。”
解析
补充八髎穴的 “配伍用法”,明确不同穴位与其他穴位搭配的效果,扩大适用范围,让后人用穴更精准。
3. 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(宋・王惟一)
原文
“上髎穴,在第一骶椎下两旁,主大便不利,腰痛,骶痛;次髎穴,在第二骶椎下两旁,主小便不利,带下;中髎穴,在第三骶椎下两旁,主大便难,小便淋沥;下髎穴,在第四骶椎下两旁,主肠鸣,泄泻。”
解析
明确八髎穴各穴的 “精准位置”(对应第 1-4 骶椎下)和核心功效,让后人找穴更准确,进一步规范临床应用。
4. 《针灸大成》(明・杨继洲)
原文
“八髎主腰痛,骶痛,下肢痹痛,麻木,无力,大小便不利,带下,无子。”
解析
对八髎穴功效的全面总结,将分穴功效整合,强调其 “调理腰骶、下肢、泌尿肠道” 的综合作用,更贴近普通人日常不适场景。
六、注意事项:这 3 点别忽视,避免出错1. 特殊人群慎用:孕妇按揉八髎穴时力度要极轻(避免刺激腰骶穴位影响胎儿);腰骶部有外伤、骨折或泌尿肠道疾病急性期(如尿路感染、肠炎发作)时,先别按,立即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。
2. 按揉力度要适中:腰骶部皮肤较薄,穴位靠近骨骼,别用蛮力按,若按完后腰骶更疼、麻木加重,说明力度太大,下次要减轻;以 “轻微酸胀、感觉舒适” 为宜。
3. 疗效有边界:八髎穴是 “缓解功能性不适”,不是 “治疗疾病”—— 若腰骶痛伴随下肢放射性疼痛、尿频尿痛、便秘腹泻带血,一定要及时就医,排除腰椎间盘突出、炎症等问题,别只靠按穴位耽误病情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1947年国立大学分布图
- 下一篇:没有了